close

成語中的「璧」為和氏璧。在楚國,楚厲王(姓楚名蚡冒,西元前757年至西元前741年)時,有一楚人卞和,在荊山(現位於湖北省西部)中發現一塊石頭,認為內藏寶玉,就呈獻給楚厲王,厲王將這塊石頭交給玉匠鑑定是否真的是玉,但玉匠鑑定後認為這只是一塊石頭而已,厲王認為卞和拿塊石頭來欺騙他,就下令將卞和的左腳砍掉。

後來楚武王(厲王弟,姓羋名熊通,西元前740年至西元前690年)即位後,卞和又再次將這塊石頭呈獻給楚武王,玉匠再次鑑定的結果還是只是塊石頭而已,武王也認為卞和拿塊石頭來欺騙他,武王即下令將卞和剩下的右腳砍掉。等到楚文王(武王子,姓羋名熊貲,西元前689年至西元前677年)即位後,卞和抱著這塊石頭在荊山下放聲哭泣,哭到已經流不出淚來還是一直哭泣,直到哭出血來,文王看到這情形後,就派人詢問卞和為何哭出血來,卞和回答:「我不是悲傷我的雙腳被砍去。我是因為寶玉被誤認為石頭,忠貞之士卻被認為對君主說謊,才會感到如此的悲傷!」,文王就命令玉匠將這塊石頭切開,果然在石頭的外表下是一塊精質優美的寶玉,後來就將這塊寶玉稱之為「和氏璧」或稱「和璧」。

和氏璧幾經蹍轉最後落到趙惠文王(姓趙名何,西元前298年至西元前266年)手上,秦昭王(姓嬴名則,一名稷,西元前306年至西元前251年)得知趙何有和氏璧,就想要得到和氏璧,在周赧王32年(西元前283年)時,嬴則寄信給趙何,信中說明願意以15個城池與趙何交換和氏璧。趙何不想交換和氏璧卻又怕嬴則派兵來攻打;將和氏璧給了嬴則,又怕嬴則得到後翻臉不認人。趙何就和底下大臣商量如何處理,但商量了許久,還是不能決定,宦官繆賢就推薦在他家擔任食客的藺相如可擔任入秦的使者。

趙何就接見藺相如並問他是否有什麼好辦法,藺相如認為不給嬴則和氏璧是趙國理虧;給了之後,秦國不割讓城池,是秦國理虧。斟酌利害關係,認為不如將和氏璧給嬴則,趙何認為只有這樣做了,就命藺相如擔任護送和氏璧到秦國的使者。藺相如說:「如果秦國割讓城池,則將和氏璧留在秦國;如果秦國不割讓城池,我將會把和氏璧完整的帶回趙國。(如秦割城,則留壁於秦;如秦不割城與趙,臣請完璧歸趙。)」。

藺相如到了秦國後,就帶著和氏璧晉見嬴則,嬴則看到了和氏璧十分高興,就把和氏璧交與身旁的女眷與左右大臣傳遞觀看。藺相如看到嬴則他們如此的嬉戲,認為嬴則並無割讓城池的意思,就騙嬴則說和氏璧上有個瑕疵並指給他看。嬴則誤以為真,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,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後,就站在柱子邊責備嬴則說謊,並說如果嬴則用暴力搶奪和氏璧,就馬上把和氏璧與自己一起撞碎和撞死在這個柱子上。嬴則無可奈何,就命有司拿著所要割讓的城池的地圖展示給藺相如看,但藺相如認為嬴則最終還是不會割讓城池給趙國,就謊稱:「和氏璧為天下人都知道的寶物,趙王在送出和氏璧時,曾齋戒了五天,所以秦王也應齋戒五天,並在宮殿上舉行迎接和氏璧的盛大典禮。」嬴則怕失去了和氏璧,就答應了藺相如。

藺相如到了宿舍後,就命侍從換裝並帶著和氏璧偷偷的跑回趙國。嬴則齋戒了五天之後,在宮殿上設置了迎接和氏璧的盛大典禮,就召喚藺相如前來呈獻和氏璧。藺相如到了之後,就說:「秦國自繆公之後的二十幾位君主,都不曾守過信用,所以恐怕被秦國欺騙,我已命人將和氏璧帶回趙國了。如果秦國有意以城池交換和氏璧,請先割讓城池給趙國,趙國隨即將和氏璧送上。如果秦王認為我這樣做是欺騙您,我願意被處死。」嬴則認為沒必要為了一璧玉破壞與趙國的關係,就釋放了藺相如。

藺相如回到了趙國後,趙何認為藺相如擔任使者不辱使命,就請藺相如擔任上大夫的職位,以酬謝他的功勞。之後秦國使終未割讓城池給趙國,而趙國也未將和氏璧交予秦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u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